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也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建立一套科學而又簡約的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具有理論上的探索和創新意義。報告在理論上開創性地構建了一套新的測度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并據此對中國國家、省及100個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狀況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數據驗證分析,并進行了排名,得出了對實踐有重要指導意義的結論。
中外學者1月1日在英國《自然》雜志發表報告說,他們使用新方法評估了中國完成17項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情況,結果顯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水平在國家乃至省級層面都有明顯提升。
評估報告顯示,2000年至2015年間,中國從國家層面到省級層面在落實可持續發展工作上成效顯著。其中,國家層面的可持續發展指數從45.5提升至55.4,升幅近22%;省級層面的可持續發展指數平均值從42.2提升至54.9,升幅達30%。
就具體的單項目標而言,評估結果顯示,中國在這17項目標中有13項得到“顯著提升”,其中在消除貧困、提高健康福祉、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建設、減少不平等、加強可持續發展全球伙伴關系這5項上的提升尤其突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化水平穩步提高,呈現出以小城鎮迅速擴張、人口就地城市化為主的特點。如何依照可持續發展理論,積極穩妥地推進城市化進程,是21世紀中國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但是面臨的問題依然嚴峻。首先,逐漸被拆光的老建筑,沒有特色的城市發展。以前的中國城到處是高樓,每個城市感覺都相似,沒有特別的地方,現在一些雖然開始注重城市特色的經營,但仍然停留在表面,僅追求地方城市的一些標志性建筑,而沒有深入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去真正把脈城市內在機理,挖掘和塑造出城市獨有的特色和風范來。